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更好地对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夯实OBE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我校决定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遵循“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改革创新,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深刻性、前沿性、丰富性和生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能,以优异成绩助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各项工作。
组长:李文喜
副组长:丰 雷 安 涛 张昌林 林 勇
成员:闵祥国 丁 聪 王维忠 周 磊 房永磊
李相明 蒋秀英 张爱民 高 原 盛清银
王海峰 刘春丽 徐 伟 梁兰菊 郭传鑫
张立华 王满堂 郭 勇 李 永 王 剑
刘振宇 傅金兰 闫 昕 蔡永清 张 伟
陶道强 韩建侠 王在明 李 怡 杨中国
李宏运 张成联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房永磊兼任,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三、工作目标
本次专项行动的主题是:坚持“一个突破、六位一体、四个转变、一个引导”的战略部署,树立“早改革早受益、早主动早发展”的意识,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具体工作目标是,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将全过程学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实现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到“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养方式从“灌输式”到探究式、个性化的转变,学业评价从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到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转变,学生行为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四、基本原则
(一)产出导向。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人才培养高标要求和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产出导向,全面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找准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系统设计、综合施策、全面推进,打造卓越课堂,引领质量提升。
(二)理念引领。全面凸显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持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机制,以新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三)分步推进。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山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率先试点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到2024年底,所有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力争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全覆盖。
(四)持续改进。遵循“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行成果导向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机制。
五、重点任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规范课堂行为
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中寻找相关育人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加强育人元素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2.规范教师课堂行为。严格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切实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学校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文件,加强各教学环节质量监管,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过程。全体教师应严格遵循教学规律,遵守教学管理相关规定,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严禁在课堂上传播错误言论。对导致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行为,将严肃处理。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分层分类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逐步推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点围绕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针对教学效果评价成绩排名靠后的教师,精准开展帮扶活动,依据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帮助教师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4.整顿学生课堂纪律。开展课堂纪律专项整顿行动,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力度和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抓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学生课堂出勤率、抬头率,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强学风、考风建设,学生工作处和各教学单位要探索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纳入综合测评体系,学校将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考风考纪进行全面检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培育优良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5.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依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认真查找当前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在认真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目标导向-整改问题-改进举措-任务达成”清单,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6.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材建设与科学选用,结合学生认知需求,做好课程教学设计,精心备课,及时将学科新进展和科研新成果融入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学校将适时开展教案检查与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激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
7.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打破死板、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TBL(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等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8.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要根据课程特点,组织授课教师依据专业毕业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目标,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考核的方式、内容和评价标准,课程考核结果能够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大纲经所在教学单位论证通过后实施,于开课前向授课学生传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建议,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9.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学理念,高质量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持续优化课程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建设20门左右的在线开放课程,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三)改进学业评价方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
10.打破“一考定成绩”考核方式。课程学习成绩至少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含期中考试,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技能考核、设计展示、课程论文、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实验实训报告等)、期末考试等。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不超过50%,单元测试次数根据学分和教学内容合理确定,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4次左右。平时成绩和单元测试成绩应有明确的赋分标准,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能流于形式。
11.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可采取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支持教学单位积极通过创新小论文、开放课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索开放式命题、创作型考试的“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四)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确保改革成效
12.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衔接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作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定期汇集教学督导及同行专家等各类听课评议和学生评教结果,分类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健全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的常态化制度,实现教学过程监控的全覆盖。
13.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工作机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传帮带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基层教学组织要定期开展听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建设等活动,做到每项活动有标准、有要求、有记录。学校将不定期对基层教学组织工作情况、工作记录进行抽查,适时启动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活动。
14.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为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条件。加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课程资源同步在线。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支持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
15.培育课堂教学成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瓶颈,有计划地推进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培育,设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专项,每年立项20项左右的校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遴选优秀示范课堂、优秀典型案例,广泛进行推广宣传,有效提升课堂育人质量。
16.完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加强正面引导,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教学生态。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优化教学名师系列、优秀教学(教师)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教学荣誉评审规则,奖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团队和个人,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引导教师践行“四个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实施步骤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统筹推动的思路,分五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2022年6月-2022年9月)
学校发布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组织专题培训,面向全校师生广泛宣传动员,力争在全校师生中形成认同改革、支持改革、自觉改革的良好氛围,把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落地落实。各教学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2022年9月底前报教务处备案。
(二)试点先行(2022年9月-2023年6月)
2022年秋季学期起,从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遴选试点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2023年春季学期,其余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学业评价从死记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绩”到独立思考、“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转变。
鼓励首批试点范围外的其他课程(非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试点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增加其“课堂教学改革系数”,首轮开课1.5,第二轮开课1.3,第三轮开课1.2。
(三)中期总结(2023年7月-2023年8月)
召开“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中期汇报会,总结改革工作举措和阶段性成效,找问题、找差距,抓亮点、抓特色,发掘一批优秀案例和成果,进一步明确改革及提升路径。
(四)全面启动(2023年9月-2024年7月)
所有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全覆盖,全面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引导教师自觉课堂教学改革、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五)总结提升(2024年8月-2024年12月)
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并将专项行动成效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专项行动开展有力、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单位,在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对专项行动开展不力、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差的教学单位,限期整改。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各单位要把宣传贯彻落实“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各教学单位要成立由单位负责人牵头,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家教授等骨干教师参与的改革专班,必要时可邀请学生参与,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将把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年度考核重点工作,并作为目标考核、资源配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宣传,形成氛围
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单位网站、宣传栏、“两微一端”等宣传阵地开辟专栏,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方案、举措,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总结的先进经验、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教师充分认可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任务,让学生真正认同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全过程学业评价对自身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深入到每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心中。
(三)突出主体,注重实效
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各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战场,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学业评价方式,打造“高阶学习”课堂。各基层教学组织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专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做到研究形式多样化,研究结果实效化。各教学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一课一策”等方式,认真研究制定单位、专业及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鼓励教学单位结合自身实际,集聚课程优势,开展重点内容改革,形成改革特色。
(四)齐抓共管,确保实效
教务处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的统筹和监督,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实好教师激励、学生评价、经费保障、质量管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努力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多方着力的良好局面。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行动”稳妥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枣庄学院
2022年9月5日